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背甲高,脊棱与侧棱明显。在两侧棱间的脊部平。背甲后缘呈强锯齿状。背甲与腹甲之间,以及腹甲前叶与后叶之间以韧带相连,腹甲仅前叶可完全闭合于背甲。
形态描述 依据广东、广西共6号标本描述:体中等,甲长130—159毫米,宽82.6—
113.0毫米。头大小适中,头顶皮肤光滑,头后皮肤分裂成鳞片状;眼大;鼓膜明显;吻端平截;吻长短于眶径;上颚微钩曲。
背甲高而平,具3条强棱。在两侧棱间的背部平坦。背甲前缘平,稍呈锯齿形,后缘圆,呈强锯齿状。颈盾细长,长约为宽的3倍多;椎盾5枚,呈扁六边形,宽一般均大于长。肋盾4对,宽亦大于长,并宽于或等于相邻的椎盾。缘盾12对,最后4对的外侧末端尖出。腹甲略小于背甲,前缘略平,后端凹入。腹甲各盾片的接缝以腹盾缝最长,其顺序为腹盾缝>胸盾缝(或肛盾缝)>肛盾缝>喉盾缝>股盾缝(或肱盾缝)>肱盾缝(或股盾缝)。甲桥短而明显,无腋盾。背腹甲以韧带相连,腹甲前叶与后叶间亦有明显的韧带,但仅腹甲前叶能完全关闭背甲。
前肢较扁,前缘被覆瓦状大鳞;后肢圆,下部及踵部被覆瓦状、多少尖出的大鳞。指5爪,趾4爪,半蹼。尾中等,尾基及臀部皮肤有粗糙疣棘。
头背淡棕黄色,具暗色虫蚀纹。头侧色暗,具浅色虫蚀纹。头侧各有1个小的具暗色边缘的颞点。
背淡棕色、黄绿色,侧棱可为暗棕色。棱间及自侧棱向外辐射的细纹为浅棕色。腹部淡棕黄色或黄色,每枚腹盾的外侧缘有时有暗色斑。
158号标本的两侧眼后颞部有灰白色具棕色边缘的不规则斑点,在眼后下角的1枚较大,余皆由眼后沿头顶侧及鼓膜上方成不规则的2行向枕部伸展。分816号标本的头背橄榄绿色,有棕橄榄色虫蚀纹。额前两眼间有一浅色的倒V形横纹。眼后及鼓膜上方亦有不规则的类似条纹。向上延伸至颅顶部。
骨骼特征(依85Ⅵ001、87Ⅶ014)为:骨匣长143—145.5毫米,宽114.2—102.3毫米,高57—60毫米。头骨长30.6—33.4毫米,宽21.2—26.3毫米(以颚关节为基点)。眶径12—11.4毫米×9.8—10.9毫米,眶间距10.8—10.6毫米。前额骨长大,额骨入眶多。顶骨小,末端尖,顶骨棘不发达。眶后骨与轭骨(颧骨)、方轭骨相接,方轭骨不发达,仅前端与眶后骨相接,不接轭骨。眶周为上颚骨、前额骨、额骨、眶后骨、轭骨(颧骨)所围。咀嚼面窄。
颈板大,六边形、短边在后缘;椎板8枚,宽均大于长。其第一至第五枚,第七至第八枚为六边形,前者两短侧边在后侧缘,后者两短侧边在前侧缘。85Ⅵ001号标本第一枚椎板变异成不规则。第二号标本的第六枚椎板的六边形不典型。臀板1枚,方形。臀上板2枚,上枚形小,方形,下枚大,扇形。85Ⅵ001号标本的上枚臀上板萎缩,极小,呈圆形,介于第八枚椎板与臀上板之间。肋板8对,分列于椎板两侧。85Ⅵ001号标本因扇形臀上板右侧分裂,形成一不规则的小肋板。缘板11对,最后3对与臀板后缘呈锯齿
状。背板高而脊部平,脊棱及侧棱明显。
腹板平,前缘平齐,后缘凹入。内腹板在后三分之一处为肱胸盾缝所横切,内腹板前缘与喉肱盾缝相接或不接,舌腹板与下腹板以韧带相连,整个腹板亦以韧带在骨桥处与背板相连。腋柱退化。胯柱较发达,几乎伸达第四肋板。
形态描述 依据广东、广西共6号标本描述:体中等,甲长130—159毫米,宽82.6—
113.0毫米。头大小适中,头顶皮肤光滑,头后皮肤分裂成鳞片状;眼大;鼓膜明显;吻端平截;吻长短于眶径;上颚微钩曲。
背甲高而平,具3条强棱。在两侧棱间的背部平坦。背甲前缘平,稍呈锯齿形,后缘圆,呈强锯齿状。颈盾细长,长约为宽的3倍多;椎盾5枚,呈扁六边形,宽一般均大于长。肋盾4对,宽亦大于长,并宽于或等于相邻的椎盾。缘盾12对,最后4对的外侧末端尖出。腹甲略小于背甲,前缘略平,后端凹入。腹甲各盾片的接缝以腹盾缝最长,其顺序为腹盾缝>胸盾缝(或肛盾缝)>肛盾缝>喉盾缝>股盾缝(或肱盾缝)>肱盾缝(或股盾缝)。甲桥短而明显,无腋盾。背腹甲以韧带相连,腹甲前叶与后叶间亦有明显的韧带,但仅腹甲前叶能完全关闭背甲。
前肢较扁,前缘被覆瓦状大鳞;后肢圆,下部及踵部被覆瓦状、多少尖出的大鳞。指5爪,趾4爪,半蹼。尾中等,尾基及臀部皮肤有粗糙疣棘。
头背淡棕黄色,具暗色虫蚀纹。头侧色暗,具浅色虫蚀纹。头侧各有1个小的具暗色边缘的颞点。
背淡棕色、黄绿色,侧棱可为暗棕色。棱间及自侧棱向外辐射的细纹为浅棕色。腹部淡棕黄色或黄色,每枚腹盾的外侧缘有时有暗色斑。
158号标本的两侧眼后颞部有灰白色具棕色边缘的不规则斑点,在眼后下角的1枚较大,余皆由眼后沿头顶侧及鼓膜上方成不规则的2行向枕部伸展。分816号标本的头背橄榄绿色,有棕橄榄色虫蚀纹。额前两眼间有一浅色的倒V形横纹。眼后及鼓膜上方亦有不规则的类似条纹。向上延伸至颅顶部。
骨骼特征(依85Ⅵ001、87Ⅶ014)为:骨匣长143—145.5毫米,宽114.2—102.3毫米,高57—60毫米。头骨长30.6—33.4毫米,宽21.2—26.3毫米(以颚关节为基点)。眶径12—11.4毫米×9.8—10.9毫米,眶间距10.8—10.6毫米。前额骨长大,额骨入眶多。顶骨小,末端尖,顶骨棘不发达。眶后骨与轭骨(颧骨)、方轭骨相接,方轭骨不发达,仅前端与眶后骨相接,不接轭骨。眶周为上颚骨、前额骨、额骨、眶后骨、轭骨(颧骨)所围。咀嚼面窄。
颈板大,六边形、短边在后缘;椎板8枚,宽均大于长。其第一至第五枚,第七至第八枚为六边形,前者两短侧边在后侧缘,后者两短侧边在前侧缘。85Ⅵ001号标本第一枚椎板变异成不规则。第二号标本的第六枚椎板的六边形不典型。臀板1枚,方形。臀上板2枚,上枚形小,方形,下枚大,扇形。85Ⅵ001号标本的上枚臀上板萎缩,极小,呈圆形,介于第八枚椎板与臀上板之间。肋板8对,分列于椎板两侧。85Ⅵ001号标本因扇形臀上板右侧分裂,形成一不规则的小肋板。缘板11对,最后3对与臀板后缘呈锯齿
状。背板高而脊部平,脊棱及侧棱明显。
腹板平,前缘平齐,后缘凹入。内腹板在后三分之一处为肱胸盾缝所横切,内腹板前缘与喉肱盾缝相接或不接,舌腹板与下腹板以韧带相连,整个腹板亦以韧带在骨桥处与背板相连。腋柱退化。胯柱较发达,几乎伸达第四肋板。
生物学
生活习性 栖息于山区。据《世界龟类》(Ernst,1989)记述,锯缘摄龟是陆栖的种类,很少进入水域。锯缘摄龟似乎生活于林地,Pope(1935)曾报道它栖息在海南多山地区。Sachsse(1973)认为它与北美的Terrapene习性相似,几乎完全素食。繁殖习性了解甚少。卵为长椭圆形,40毫米×25毫米,壳易碎,刚孵化的稚龟背甲长35毫米(Ewert,1979)。
国外分布